西藏,紮西德勒!

對於《中國廣播報》,朋友們並不陌生。它是1955年中央臺創辦的一張老報紙,也是中國廣播界唯一的一張中央級報紙。根據國傢廣電總局黨組會的決定,《中國廣播報》在2003年1月8日更名為《中國廣播影視報》,由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共同主辦。現在,根據總局決定,這張報紙又重新恢復原有名稱《中國廣播報》,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主辦,擬於2007年1月正式復刊。

中國廣播報聯系方式

聯系電話:010-86095325

通訊地址:北京復興門外大街2號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廣播報》社

台中產後護理機構推薦郵 編: 100866

郵發代號1-8

編輯部:010-86095325

發行部:010-86095310 86095328 13522447017

編輯部:010-86095325

每周二出版 定價;每期3元


本報記者 施莉/文

4月5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藏語頻率《走基層 看西藏》大型報道正式啟動,這次活動是中央電臺“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系列活動之一。本次報道分8條線路,深入西藏6地1市和即將開通公路的墨脫縣,通過采訪基層民生、民情,反映西藏縣域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西藏百姓生活變化。整個報道將在8月底結束,總行程預計在3萬公裡以上。日喀則中東部報道組6月4~12日在仁佈縣、薩迦、白朗、江孜、康馬等地進行瞭采訪。

看西藏·前行足跡篇

6月4日一早,日喀則中東部報道組接過《走基層 看西藏》的大旗,正式從拉薩啟程。日喀則中東部報道歷時9天,途徑仁佈縣、日喀則市、薩迦、白朗、江孜、康馬、亞東等地,走村入戶進行采訪,行進路程預計將達到3000公裡,所到之地,都值得仔細書寫。



多寶仁佈

6月4日9:00,報道組從拉薩出發,歷時4個多小時,來到日喀則地區東部的仁佈縣。

“仁佈”藏語是“多寶、聚寶”的意思,境內物產豐富,尤其以礦產資源蘊藏豐富而著名。其中,仁佈玉以其獨特的光澤和品質享譽區內外,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報道組一行在當地宣傳部長的帶領下,首先參觀瞭仁佈縣玉石加工廠。據玉器廠廠長介紹,仁佈是西藏第一玉石縣,仁佈玉是傳統的民族工藝品,是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仁佈玉石器皿初興於15世紀20年代,仁佈法王阿旺·晉旦久札巴最早發現並使用。仁佈玉用於制作茶杯等器皿及小件藝術品,玉石的質量與工藝名揚西藏。現代科技測試表明,仁佈玉含有鋅、鎂、銅、硒、鉻、錳、鈷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

現在,仁佈縣正大力發展玉器加工產業。玉器廠的劉師傅來自河南,有多年的玉器設計、加工經驗。他到仁佈玉器廠工作已經6年,不僅帶來瞭內地的玉石加工工藝,也給仁佈縣玉器廠引進瞭許多新的玉器加工品種。另外,仁佈縣還引入民營資本開辦玉器廠,希望仁佈玉能在不久的將來走出西藏,被全國的玉器愛好者所喜愛。



“郎瑪卡嘎”謝通門

從日喀則市區到謝通門縣的100多公裡路,我們領略到瞭最具有西藏特色的優美風光:湛藍的天空、連綿不斷的山脈、不時與高山親密接觸的白雲。車窗外不僅有無垠的戈壁、綠毯似的草原,還有雅魯藏佈江的陪伴。

台中五星級月子中心 一路美景伴隨著我們來到謝通門縣。在“郎瑪卡嘎”藏刀加工銷售合作社門口,迎接報道組的是身著白色藏袍、典型的藏族漢子多洛。多洛是這傢“郎瑪卡嘎”藏刀加工銷售合作社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培養一個“郎瑪卡嘎”藏刀手工藝人大概需要3年時間,合作社目前有17名手工藝人,均是他的徒弟,而經他培養的手工藝人已經有30多名,其中一些也開辦起藏刀加工的作坊。在多洛傢的客廳裡,我們看到成品藏刀的材質、規格多樣,有8厘米的迷你小刀、有比手掌略長的實用餐刀、還有1米多長的精美長刀。“郎瑪卡嘎”藏刀刀鞘多以銀質為主,也有鑲金或裝飾以動物的皮毛,花紋多是有藏族特色的龍紋或是花朵。

記者們在簡陋的作坊裡,看到手工藝人使用的較為簡單的工具卻做出精美的藏刀,都非常感慨。台中月子中心費用



瓜果之鄉白朗

車窗外群山環抱的戈壁沙漠漸漸地被大片綠油油的平原所代替,司機師傅告訴我們,白朗縣到瞭。

接待我們的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索朗平措說,白朗縣第二屆蔬菜采摘節此前剛剛結束。看著還沒來得及拆掉的展臺,記者們遺憾不已,但隨即在白朗縣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的大棚裡的所見所聞,讓我們覺得不虛此行。

該示范園作為全縣新品種果蔬推廣基地,目前有60個溫室大棚,種植著60多個品種,其中在全縣推廣的有25個品種,國傢認可的無公害品種15個。索朗平措告訴記者:“過去白朗縣一座蔬菜大棚都沒有,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目前白朗縣已成為西藏最大的高原反季節蔬菜生產基地。”現在,這裡種植的蔬果中,僅西瓜就有十幾種之多,牛角椒、櫻桃番茄、太陽雨西瓜、紅臉頰草莓、油桃等更是高原少見的品種。目前,白朗縣全縣大棚總數達5000多座。近幾年來,整個白朗縣,幾乎每個種植大棚蔬菜的傢庭,收入都有瞭很大提高,科技強農已成為白朗縣的一大特色招牌。



織造江孜

說起江孜,人們能歷數出它的許多美稱:“英雄城”、天然的“西藏糧倉”、國傢歷史文化名城、民族手工業發達的地區等。其中,江孜的卡墊更是在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到瞭江孜縣城,放下行李,還沒來得及休整一下,我們便迫不及待地來到江孜地毯廠。江孜地毯廠在2011年11月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廠長邊多是江孜唯一一位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邊多向我們介紹瞭藏毯的特點和制作過程。藏毯以綿羊毛為原料,圖樣設計別致,色彩鮮艷、和諧。藏毯具有美觀大方、柔軟細膩、經久耐用等特點,加之濃厚民族色彩的圖案花紋,使其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在世界三大名地毯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江孜生產的藏毯長2米、寬1米,被稱為“卡墊”。江孜卡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藏族人民把卡墊當作坐墊或臥具,同時它也是寺廟、宮殿、民居、帳篷裡不可缺少的用品。其圖案多出自寺廟壁畫,有山水、花鳥蟲魚、珍禽異獸,甚至還有佈達拉宮、珠峰、長城等風景。

副廠長邊巴頓珠告訴記者,織成一塊成品卡墊需5道工序,完全都是由手工完成,其中,毛線染色是關鍵技術。江孜卡墊的顏料是從當地的礦物和植物中提取的,附著力強,可以配制豐富多彩的顏色,而且不褪色。江孜“卡墊”反映瞭1000多年間藏族織造技藝發展的歷史,其圖案、紡線、染色、織造、剪毯等方面都非常出色,具有織造技藝獨特、色澤鮮艷和諧、毯面柔軟的特點,藝術價值極高。但由於這門手藝需要從小學習,並需要經過長年的經驗積累,目前願意學習和傳承這門古老手藝的人不多。江孜地毯廠和江孜政府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把江孜卡墊這門古老的手藝傳承和發揚下去。

看西藏·基層工作篇

在“走基層 看西藏”的采訪過程中,報道西藏民生和基層工作開展情況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在報道組途經的所有縣內,都會就相關問題進行多點采訪。由於篇幅有限,我們隻能選取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內容進行記錄。
台中產後護理之家



與時俱進的“康馬精神”

報道組來到康馬縣中學時,正值學生們做課間操。伴隨著藏族特色的音樂,孩子們跳起歡快的民族舞蹈。校長紮西旺加告訴記者,康馬縣中學的課間操除瞭廣播操外,還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多加瞭一套民族舞。這讓記者對康馬縣中學領導能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有瞭初步認識。

可以說,校長紮西旺加見證瞭“康馬精神”形成的全過程。紮西旺加是在上世紀80年代來到康巴縣中學的,那時的縣地方財政幾乎為零。然而就在財政困難、群眾生活也不富裕的情況下,康馬全縣上下對教育全力支持,全縣幹部群眾節省經費開支,增加教育投入;農牧民群眾自發投工投勞,為修建學校提供建材;廣大教職工也致力於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這使得康馬基礎教育在全自治區名列前茅。上世紀90年代,康馬的中專、高中升學率取得全自治區“五連冠”的佳績。在1995年西藏自治區教育工作會議上,康馬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辦教育的經驗,被稱為“康馬精神”。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傢對西藏及西藏教育給予大力支持,投入瞭大量經費。辦學條件有瞭很大改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康馬精神”便有瞭新的內涵。

從2004年開始,康巴縣中學根據當地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開設瞭職業教育班。目前,職業教育班開設瞭繪畫、卡墊制作和縫紉三個專業。從初二開始,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可以選擇升入高年級繼續學習或進入職業教育學習勞動技能。在卡墊制作教室,記者看到學生們在認真地編織和修剪卡墊,雖然沒有前一天看到的江孜藏毯廠的工人那麼熟練,但制作出的卡墊也很精美;全縣90%以上的傢具和民居上的繪畫都是由該校繪畫班的學生們繪制的;相比較而言,雖然縫紉班的產品沒有這兩個專業的“熱銷”,但在當地也有一定市場。這樣,很多學生通過職教班的學習,也能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畢業後便有瞭就業保障。



亞東災後見聞

滿山的翠綠、點綴其間的各種野花、湍急的流水,讓我們都不約而同地感嘆:“這是西藏嗎?這是典型的江南美景吧!”但毋庸置疑,這就是西藏西南端的亞東縣。
台中坐月子中心推薦

然而,在即將到達縣城的盤山路邊,在風景如畫的山谷中,一片片倒塌的房屋和隨處可見印有“中國民政”的藍色賬蓬頓時讓我們一行人的心情沉重起來。

次日,報道組再次來到這個村落,瞭解災後藏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雖然距離去年發生的“9·18”地震已經過去8個多月瞭,但上亞東鄉嘎林崗村仍能看到災難沖擊的痕跡。據亞東縣委宣傳部的人員介紹,上亞東鄉是那次地震受災最為嚴重的一個鄉。全鄉下轄3個行政村和8個自然村,共410戶、1267人,地震受災面積基本達到瞭100%。報道組走進村子,看到大部分房屋的一面或兩面墻體倒塌;不少房屋正面墻體看似完好,但後墻已經坍塌。村裡的各個小路上都散落著倒塌房屋的石塊和木頭,這讓記者在村子裡走訪很是不容易,由此可知地震之後當地群眾的生活曾面臨瞭怎樣的困難。

據瞭解,亞東縣消防大隊在“9·18”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便到達受災現場,對受災群眾進行疏散和救助。不到1小時,他們便在縣城內設立瞭4個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次日清晨,日喀則地區抗震救災隊伍便已到達,救災物資當天也已到達和分發下來,及時救助讓受災藏族同胞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心。每當和記者說起當時的情況,受災藏族同胞的感激之情便溢於言表。而如今,包括嘎林崗村在內的3個村子將整體搬遷,由政府進行整體規劃和災後重建,房屋也統一由政府承建,並免費提供給藏族同胞。

在采訪中,嘎林崗村村民積極的心態與平和的笑容讓我們在心痛的同時感到欣慰。村頭茶館的老板娘告訴我們,震後不到3個月,村民們的生活就基本恢復正常,茶館每天的收入也和震前持平。看到村民們為重建傢園、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而忙碌著,我們衷心地祝福生活在這如畫美景中的藏族同胞生活祥和、幸福!







看西藏·記者講述篇

走基層,主體是記者。在“走”的過程當中,記者們都有哪些切身的體驗和感觸?走在基層,他們又有哪些收獲?讓我們來看看記者講述的采訪故事。



一堂特殊的課

講述者:中央電臺藏語頻率記者 格桑德吉

6月9日,我們采訪團一行按計劃前往亞東縣“9·18”地震的重災區之一——嘎林崗村。在那裡,格桑老人,一位81歲高齡的老奶奶在無意間給我上瞭一堂至今為止從未有過的課,也讓我看到,她憑著一顆感恩的心和永遠守望的力量,讓自己變得無所畏懼。

我拿著采訪機,操著亞東方言跟老人聊瞭起來。也許是因為語言的優勢,老人非常真誠地回答瞭我所有的問題,從她的話語裡,我能感受到老人對祖國無比的熱愛,一點兒都不亞於國旗老奶奶,她們同樣都有一顆對國傢和政府的感恩之心。

因為聊得很開心,我們不僅聊瞭嘎林崗村地震前後的情況,老人還跟我聊起她的丈夫。格桑老人的丈夫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農民,但難能可貴的是,他有一顆赤誠的心和對祖國的無比忠誠。在1965年的自衛反擊戰爭中,由於表現突出,他榮獲西藏軍區頒發的獎狀。然而20多年前,一次意外事故奪走瞭他的生命,把無兒無女的格桑老人獨自留在這個世界。

應我的要求,格桑老人從放在帳篷角落的箱子裡拿出瞭已經保存47年之久的獎狀,透過被歲月熏染的玻璃,我已經無法看清獎狀上的字跡。老人小心翼翼地把獎狀放在我手裡,眼角含著淚對我說:“這個是我丈夫留給我的唯一的留念,它是我最珍貴的寶貝。每當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我看看它就會變得堅強,因為我相信我的丈夫會幫我渡過難關。”雖然老人沒有什麼華麗的語言,但是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一種任何困難都壓不垮的精神。

采訪結束後,老人緊緊地拉著我的手,對我說:“我已經沒有能力為國傢做任何貢獻瞭,但我盡量不給國傢添麻煩。你年輕、有知識,心裡不要總是埋怨人和事,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做好你應該做的事情,我相信你會做好,因為你是個好孩子。”

我的心情變得沉甸甸的,同時感覺到一種從未有過的力量支撐著我。我想今後我也要像格桑老人一樣,永遠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積極地過好每一天。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tasmv2mhx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